木洞山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洞山歌系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民众传唱的山歌歌种,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中经战国时代的“下里巴人”、汉代的“巴子讴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的主体是被称为薅秧歌的禾籁。禾籁只在木洞及其周边地区流传,属中国民歌的稀有品种。禾籁地域特色浓郁,曲调曲目丰富。主要有高腔禾籁、矮腔禾籁、平腔禾籁、花禾籁和连八句等多种样式。这些样式中又包括若干子样式,如高腔禾籁还包括依呀禾籁、也禾籁、锣鼓腔、依依腔、呀呀腔、四平腔、噢嗬腔、呜哦腔、悠呵腔等。
木洞山歌的重要歌类还有儿调。其曲词体式和曲调特征与唐代以来巴渝民间流传的竹枝歌颇为相似,是竹枝歌在木洞地区的“嫡传”。木洞山歌曲目有《山歌好唱口难开》、《走进深山雨要来》、《木洞新气象》、《赶场》等。
木洞山歌还有劳动号子、风俗歌、表演歌等多种样式。有数以千计的曲目,民间歌手颇多。1991年重庆市命名的第一批40名民间歌手,木洞就占37名,其中能唱500首以上的4名一级歌手全在木洞。木洞还编写了三十余万字的《木洞山歌》专著,2005年12月公开出版。1990年,木洞地区被重庆市命名为“山歌之乡”,1999年,木洞山歌又被命名为“巴渝优秀民间艺术”。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大部分山歌失去了滋养、繁荣的基础,老一代歌手的衰老和谢世,传承出现断裂,木洞山歌面临濒危境地。抢救、保护木洞山歌,不仅可以丰富巴渝民歌艺术,而且也将促进中国民歌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五布红橙是巴南区的著名特产,历史悠久,清光绪年间(约1900年)由广西传人五布镇,因
樵坪大米历史悠久,享有盛誉。解放前,樵坪大米在重庆大米市场以质优著称,即使有的米店经
木洞山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洞山歌系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民众传唱的山歌歌种,它的
用料:牛柳250克,芹菜末20克,细豆瓣15克,豆豉末20克,味精2克,胡椒粉1克,
凉糍粑产于重庆,制法分三步:1、把糯米淘洗干净,用温水泡二三个小时,控干水后装入饭甑
重庆市利君饮食文化有限公司座落在秀丽的花溪江畔,位于重庆李家沱长江大桥边。食品厂生产
石滩大米是重庆市巴南区石滩镇的特产。石滩大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石滩镇是巴南区最
巴南银针是巴南二圣茶厂开发生产的特制高级针形名茶,系系列茶叶产品中的名绿茶珍品。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