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梅花鹿(學名:Cervus nippon taiouanus,英文名:Formosan sika deer),鹿科,草食性動物,為台灣特有亞種,體長約150公分,喜群居,其名來源自背上的白色的梅花斑,台灣梅花鹿在每年的10~12月進行交配,隔年的6~8月則為其生產期,產生出來的後代,雄性有角,雌性則無。
1969年後臺灣梅花鹿僅剩人工飼養,目前經過復育野放,可在墾丁國家公園以及綠島見到野生族群。
歷史
在1603年(明萬曆31年)陳第的《東番記》中對於台灣梅花鹿多有記載,到了台灣荷西殖民時期時,因為鹿皮的需求很大,受到人類大量的濫捕,幾瀕臨絕種,到1969年之後,由於棲息地受到破壞與人類的大肆捕獵,已見不到野生的台灣梅花鹿了,目前所見者皆為在墾丁國家公園的復育計畫中由人工飼養的。
現狀
目前確認為純種族群的母群是來自於台北市立動物園,台北市立動物園曾贈送梅花鹿予金門農畜所,故全臺灣純種梅花鹿飼養的地方目前有台北市立動物園以及金門。
至於野生族群則是位於墾丁國家公園,母群也是來自於台北市立動物園,二十餘年前進行在墾丁社頂自然公園的復育野放計畫,結果尚稱成功,目前已經經過多次野放及定期調查,墾丁國家公園野生梅花鹿總數已經過兩百隻,且有持續上升之勢,也引起野放在其他原棲地的聲浪。另一野生族群則是位於綠島,則是由以前島民飼養後溢出的個體組成的野生族群,總數也已經超過兩百隻,但是梅花鹿對於綠島來說仍是外來種,也引起不同的意見。
蚵仔面线是一道颇具本土风味的乡土小吃,经过勾芡煮成香浓黏滑的面线里,点缀着几颗硕大的
土家族人的炒米,即爆花米。将糯米蒸熟放凉,晒干后,用细砂石在铁锅中炒0花而成;食用时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系分析,枇杷果实可食部份每100克含蛋白质0.4克、脂肪0.1克
德昌板栗,栽培历史悠久,长达百年以上。近六年来,县委、政府将其列入“154发展”战略
稻城藏香猪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稻城县的藏香猪,指产于四川省甘孜地区稻城县的藏香猪。“
产于大理市七里桥乡辖区内感通寺方圆近10平方公里圣应峰(又称荡山)、马龙峰山脚一带,
在龙胜,壮族和侗族人喜欢腌制酸鱼,“侗不离酸”、打油茶,可以说是侗族饮食文化的一个象
哈尼族菜不逊于傣菜,是与云南西双版纳的一个特色,有“其玛”(肉粥)、白旺(凉拌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