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蓼花糖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原蓼花糖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原蓼花糖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相传曾得到慈禧的赞赏。它样子像鼓槌形,金黄色的表皮有一层白芝麻,里面是蜂窝状糖心,吃起来瓤美味久,松、甜、酥、脆、香。风味独特,成为陕西省传统的名贵食品之一。
三原蓼花糖,起源于陕西省三原县,始产生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已有49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时,每值腊月,南方一带的小贩,利用当地盛产的优质江米(即糯米)制成年糕,运到三原,泾阳一带去卖。临到年关,卖剩下的年糕不便带回,寄存在亲友家里,挂在楼上让其阴干。次年来后,将其捣碎,和成条棒状,用油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风露,又粉碎和成棒状,经油一炸,内部蓬发,体积膨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人们称其为“棉花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制作棉花糖的方法。在米粉中加一定的黄豆浆,使其更加蓬松泡发,并在其表面粘芝麻仁或白糖。食者交口称赞:“僚,(关中方言,“好”的意思)僚得太!”故又称为“僚花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馐奉献,将“僚花糖”作为地方名贵食品贡奉,慈禧太后大加赞赏。慈禧见“僚花糖”的形状酷似她在草原上见过的一种蓼花果实,觉得有趣,并取其谐音,遂云:“干脆叫它蓼花糖,既形象,又别致”。以后,人们便改称为“蓼花糖”,列为贡品。清康熙进士温义,在《纪念堂遗稿》中有诗赞曰:“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
三原蓼花糖,其外表包裹有白糖粉与芝麻仁两种。系用新鲜优质糯米,上等黄豆、白糖、植物油等为原料,佐以熟芝麻。其加工工序,经选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条、制坯、阴干、贮存、发坯、油浸、炸制、浇浆、挂皮等24道工序制成。一般冬季制坯,四季加工成品。从投料到出成品大约需要半年时间。成品呈圆柱体,个大体松,皮色金黄,肉质洁白,呈丝网状,香甜酥脆,绵软易化。
三原蓼花糖,历史悠久,味形兼美,畅销不衰。目前,除销于省内外和北京、广州等地外,还出口香港等地。改革开放以来,三原县每年生产蓼花糖1500吨左右,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1985年和1987年,先后荣获“陕西省优质产品”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和1992年又先后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和“中国经济特区成果博览会金质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博杰品尝了南茂牌蓼花糖后,挥毫题写了“蓼花糖宫廷食品”七个大宇。
三原县金钱油塔,也叫“千层饼”。形如缕缕金丝盘绕,层层塔楼相叠。松软绵润,清爽利口,
笼笼肉系本县独创的风味小吃。晚清创制。经老市场生产的最佳。该品在吸取川菜荷叶蒸肉,米
三原县的千层油饼名吃千层油饼也叫“金钱油塔”、“千层饼”。制作精细,形如缕缕金丝盘绕
三原民间风味小吃。在用料、制法与风味特色上与西安水盆大肉均不相同。制法:将猪五花肋条
三原民间风味小吃。制法:选取新鲜鸡蛋放入凉水锅里,烧沸,煮三四分钟,将鸡蛋捞出,放入
陕西三原传统风味小吃。是以鸡蛋配以其他辅料炸制而成的食品。制法:将鸡蛋分蛋清和蛋黄分
三原石榴三原县北坡石榴基地位于三原县鲁桥镇北坡村,西铜高速、三马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极
泡泡油糕是陕西三原县很有名气的汉族传统小吃,其渊源可上溯至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名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