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古称“地衣”、“氍毹”,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麻织地毯,最早的地毯是从西北牧区开始的。到了唐代,地毯的生产和应用更为广泛,制作工艺也有所提高,并出现了“丝彩绒绒香拂拂,绒软花虚不脱物,美人踩上歌舞来,罗丝绣鞋随步设”的红地毯。
自古以来,甘肃地处丝绸之路之要冲,又有着得天独厚的羊毛资源,远在唐代就有地毯生产。相传,乾隆皇帝在北京设立的“地毯传习所”就是从甘肃请的艺人传授技艺的。始于民国的天水地毯,亦成为富有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工艺品之一,所制作的产品尤以仿古地毯著称中外,被国际市场誉为“象锦锻一样光彩夺目的软浮雕”。如今,这一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正面临困境,需要受到世人的关注。
甘肃省天水市地毯厂生产的“飞天牌”地毯,图案新颖,织工精细,经平、洗加工,毯面色泽鲜艳,如绸缎,似剪花精雕细琢,花纹富有立体感,号称“软浮雕”。
10多年来,该厂产品质量一直保持出口正品率在90%以上,是甘肃省地毯生产重点厂家之一,1985年获全省地毯生产优质奖。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中东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传统工艺的悠久历史
天水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其深厚的古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远古时代就为地毯手工业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基础与物质基础。
天水地毯生产始于民国。民国5年(1916年)成立的陇南第一工艺厂,曾举办栽绒生产,采用土法染线,图案单调,工序单一,产品多为马褥子、独立褥子、坐垫等,旋兴旋废,未形成工业生产能力。1973年,原天水市综合加工厂,因产品滞销,而转产地毯。面对初期技术水平低的现状,1986年该厂组织技术人员下大力气研制开发新产品。并先后试制成功了100道艺术挂毯和90道、100道、140道机拉洗地毯,使产品上了一个新档次。并于1988年12月,改称天水市地毯总厂。
随后,该厂通过近十年培训技术力量,改进设备,又进一步提高了地毯质量,并开辟了外贸途径,使企业逐步具有规模生产能力,成为生产出口地毯的专业化厂家。80年代初,该厂开始向农村扩散栽毯工序,并采用城乡互助的形式下设110个加工网点,将劳动密集的织毯工序分散在省内各地进行织作生产,地毯产量迅速扩大。
到了80年代后期,已形成了跨地区的扩散联合生产网络,地毯年产量达到两万平方米,在甘肃省地毯行业中占有较大份额,成为秦州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之一。其中90道机抽洗和100道机拉洗地毯获得甘肃省优质产品称号和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荣获中国轻工部出口产品“银质奖”和首届轻工博览会“金奖”。该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甘肃厅研制生产的特大型地毯获省人民政府“技艺精湛、信誉一流”的赞誉。产品远销欧美、中东、日本及东南亚等18个国家和地区。
明朝时为朝廷贡品,产于清水县红堡乡庞公庵。质地坚细、翠如碧玉,兼有黄白纹理。现在,庞
清水大麻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麻在清水栽培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为清水特产,素有“甘谷辣
在地处天水市东北的清水县城,扁食作为当地居民早餐中最受青睐的小吃,其选料考究,烹饪过
清水县、秦安县野生沙棘资源丰富,据“七五”期间林业部普查,这两个县共有野生沙棘林30
地毯,古称“地衣”、“氍毹”,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出
清水水果清水是著名水果之乡,所产梨、桃、苹果、核桃久负盛名,境内种植苹果16万亩,年
庞公玉产于清水县小华山,因庞公而得名。相传宋代襄阳人庞蕴,西游至此,见山峦奇秀,林木
草川铺乡九龙山村:特产紫皮大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