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看田边,女人看花边”,六、七岁的花腰傣女孩就能舞针弄线。刺绣,对花腰傣女子来说,已成为追求美丽、塑造自己、展露情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你走进戛洒傣族村寨,或是在村头、或是在茂盛的大青树下、或是在凉风徐徐的江边沙滩上,时常能看到“小卜少”们围坐一起,刺绣纳凉、嬉戏欢笑。在欢悦的氛纷中相互交流着刺绣的技艺,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美丽的情思”展示在自己灵巧的手指下。
从摆放姑娘们面前的绣花箩里可以看到,她们大多喜欢用红、黄、绿、蓝、青、紫、白等色彩的线作原料,绣制的图案多为四叶菜、八角花、薄荷、鱼尾、蜂翅、猫脚纹、番瓜子、凤凰花、槟榔叶等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图案的结构精巧细密,色彩搭配适宜,每件刺绣品,都可称得上精美的艺术品,因为每幅图案中,都溶铸着姑娘们无尽的遐思,寄托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一般而言,姑娘们绣制出来的布块,多用作裙摆,或镶于衣袖、或作绑腿、或作衣摆。姑娘从学会刺绣的十三、四岁开始,直绣到十八、九岁成婚,若能绣制出一套精致的嫁装,那这姑娘就算得上十分成器。而有的人家往往是母亲为女儿作嫁装,一件好的嫁装,妈妈缝绣得再勤快,也要花上五、六年的时间才能制好,因为每套亮丽的嫁装上,都点缀着世辈花腰傣人传承下来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审美,展示着花腰傣人铸造生活的独特能力。
“花随玉指添0,鸟逐金针长羽毛”花腰傣“卜少”那栩栩如生、绚丽多姿的刺绣品,谁看了都会爱不择手。在戛洒花街节上,假若你得到了哪位“卜少”送的精美绣花手帕,说不定你还得到了傣家少女抛来的那颗纯洁的心……
用糯米加籼米打成粉末,拌香蒿加适量清水做成一个个圆圆的粑粑,内包红豆沙糖或黄豆粉,也
遍地竹林的阿里山区,竹简饭为其特色小吃,尤其广为当地邹族族人所运用;传统的做法是以桂
傣味“撒撇”在昆明,傣味餐厅大多是人满为患,风味独到的傣味可谓是都市民族餐饮文化的一
在恩施素有“蕨粑好吃根难挖”之说。做蕨粑的原料是蕨,其嫩薹又称蕨菜。这种野生植物盛产
奶豆腐,蒙古语称“胡乳达”,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
酸汤菜是凤凰古城的特色菜之一,不仅味道好,而且还可以调节口味,增进食欲,并且还有增加
水蟹粥不是独沽一味用水蟹,而是各取水蟹、膏蟹、肉蟹三种蟹的精华,再配上特别制的蚝粥,
富宁八角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富宁八角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八角,北方俗称“大料”,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