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漆是纳雍县的传统产品。纳雍县是全国 60 个重点产漆县之一。
据史籍记载,早在明、清两代,纳雍生漆已被列入“贡漆”之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雍的漆树资源仍然是“生漆成林,遍山皆是”,是毕节地区和贵州省漆树资源的组成部分。 1955 年至 1980 年的 26 年中,仅供销社收购的生漆就达 1 万多担,年均收购 400 余担。实际收购量最多只占生产量的 70 %~ 80 %。 1980 年调查统计,全县实有漆树 205 万多株,其中成龄产漆树 24.4 万株,约占 12 %。
纳雍境内具有适宜漆树生长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如 4 月至 10 月各月平均气温稳定在 14 ℃左右,降雨量 40 毫米以上,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适应漆树的生长。
纳雍县境内漆树分布面广,在姑开、维新、治昆、阳长、百兴、张家湾、乐治、鬃岭等大多数乡 ( 镇 ) 都有漆树资源。多生土坎、路旁或退耕的坡地、荒山,是各族群众的重要财源之一。近年来,由于外商青睐寻购,价高货扬,吨价高达 5 万元左右。漆米既可榨油 ( 漆蜡 ) 又可作猪饲料,油饼既是制作各种配合饲料的原料,又可作肥料追施农作物,深受国内外客商欢迎。
姑箐茶亦称“姑箐贡茶”,相传为清代年间水西地区进奉朝廷的物品。它以其独特的品质和韵味
2005年获“府茗香翠龙”获毕节地区优质农产品,同年“府茗香翠龙”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
纳雍竹荪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的特产。纳雍盛产各种品种的竹荪,年产数百吨,体大、洁白、
彝族彝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彝族地区,鞍子就有骑鞍和驮鞍两种。驮鞍用于运输,骑
布依族在轿子山下定居后,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一间茅草房,左侧是一个猪圈,右边是一块菜
“杯子米”是何、罗、王三姓布依族在纳雍河轿子山下从事农耕,喜获丰收后一段传奇的历史。
彝家猪米肠做法特殊,鲜为人知,解放后更是罕见。原料:猪细肠、猪槽血、糯米、肥瘦肉末、
纳雍大理石分布广泛,主要产地是化作,其次是新房、曙光、水东、锅圈岩、姑开、董地、骔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