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斜古村,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富有绍兴山村特色风格的民居、公祠、祠堂、驿站、古井、街巷,文化底蕴很深,是江南山区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和展示潜力。
永兴公祠,始建于唐朝贞元9年(公元793年),为纪念唐太宗称为“五绝”的大书法家、大诗人虞世南而造。永兴公祠座落在冢斜大龙山南麓,建筑面积为1045平方米。祠内为二进,正殿为永兴大王塑像,后殿有如来大佛等塑像,前殿、后殿有厢房28间。
余氏宗祠,又称明德堂,始建于清乾隆庚辰年(1760),距今已有250多年历史。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宗祠门前立有两块刻有文魁和恩科的旗杆石板,祠堂内分为两进,其中前进沿廊口设有三米高的木栅栏,其楼上与两侧厢互为贯通;后进为7米多高的正厅。
冢斜古戏台,位于余氏宗祠内,建于清乾隆年间。呈正方形,有30多平方米,戏台顶部为卷棚式藻井,井中心为圆形八卦结顶,中置灯钩,藻井四岔角饰有“云鹤含瑞草”浅雕,外周方角置圆寿瓜柱。戏台有八字屏风,后场左右两柱楹联:“霓舞翩跹月倍明”,“歌声缭绕云还驻”,横批“广寒余韵”。
八老爷台门,原称下新屋台门,位于古村东侧,占地2619平方米,建于清乾隆35年(1770年),为国学生、诰赠资政大夫、晋赠荣禄大夫,二品官幼常公和其嫂为主建造。该台门前后三进,内设大院,台门口两侧立有两块恩科旗杆石板,东西边均有侧厢。
冢斜村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制茶工艺、酿甜白酒工艺、制霉豆腐工艺等;还保留了传统文化如祭禹、祭祖、冢斜庙会等。走进冢斜村,人们可以感受浓浓的宗族文化、古建筑文化和绍兴山区文化。
为曹娥江下游最大支流,因其流域内有舜王庙,故称小舜江,又名小江或东小江。其源有二:南
冢斜村地处绍兴县稽东镇车头,离市区三十余公里,北靠大龙山,南临舜江。冢斜古村,保存着
茂林修竹,啼鸟吟泉,古刹梵音的会稽山里,有一片“人间净土”,它就是包含兜率天宫和会稽
越王峥位于绍兴西北夏履镇北坞村内,距离市区约30公里,是绍兴第二批县级风景名胜区。越
安康寺又称安昌院,位于安昌老街寺桥南岸,寺宇碧瓦飞檐,气势壮观恢宏,为附近地域之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