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全卫城位于万全县万全镇,万全城是一座古老的军事城堡——说它古老是因它的“年龄”比北京的紫禁城还要长10年左右——己经616岁了。它历经明代戍边战争及蒙汉通商,清代裁卫设县及民族融合,民国社会变革及动荡不安,是一座积淀着深厚历史和厚重文化底蕴的古城。
公元1368年元月,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同年8月,大将徐达率兵25万攻入大都(今北京),宣告元朝灭亡。元朝残部虽退居漠北草原,但仍割据明长城以北广大地区,军事力量还很强大。他们不甘失败,以图东山再起。明朝采取了两条对策:一是争取蒙古诸部首领降服归顺;二是修筑长城,搞好防御。洪武二十六年(1393),朝廷在军事巨镇宣府(今宣化)设左、右卫,其中右卫的使命就是扼守华北平原北大门——野狐岭(万全与张北交界处),而卫城设在了得胜口堡(西汉时建村,因距得胜口仅1.5里路,故名得胜口堡,今万全城)。建文四年(1402)动工筑城,动用兵士、民工数万人,历时3年,建起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坚固城堡。从此万全卫城在明代的戍边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传,朝廷在议定万全卫城地址时,文武众臣一致认定,城堡建于坝下得胜口处方为“背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的“万全之策”。这就是“万全”卫城名的来历。
万全古城座北朝南,是一座方城。城墙东西长880.4米,南北长880.7米,周长3522.2米,高12米。城墙底宽四丈五尺,顶宽一丈七尺。城墙马道铺设一层青砖以防雨水渗漏。城堡只开南、北门,东、西留有两个无门翼城,似为轿子的两个耳窗。城外有两条自然形成的护城河像两根轿杆。城堡中央有高于城墙的玉皇阁,宛如轿城的轿顶。远眺近瞧,十分壮观精巧。
城墙是军事斗争的产物,所以城墙上的附属建筑都体现服务战争这一思想。城门、瓮城、关城、城楼、角楼等附属建筑从不同角度构成一个完整的攻、防体系,尤其是城门建造非常坚固。城南门曰“迎恩门”,是迎官、娶亲、敬神的吉祥之门;城北门为“德胜门”,是城隍出府、送殡、扫墓、处决犯人的凶险之门。南、北城门外分别建有南、北两座瓮城,皆开东门。瓮城外分别又建有两座关城,分开南北门。这种“城套城”、“门套门”的设计是很科学的,它大大增强了城堡的防御能力,三道城门,弯曲的线路,使敌军攻城不能一气呵成,而城上守军则可从四面八方组成交叉射击网,给敌军以致命打击。城墙上建有2座城楼。据考证,这些高大的楼平时可登高眺望,也能作为守城军士的住所,还能存放烟火、擂石等武器。作战时,则成为主将坐镇指挥和守城军士射击的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