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立福州初级中学纪念碑位于梅列区洋溪镇洋溪中学内。
1939至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福建省立福州初级中学从福州内迁,在洋溪设立校区。这期间,全省约有1000名学生先后考入这所学校,来到这里就读。因战时经费支出不足,一切因陋就简。学校借用民房作宿舍、教室,用竹蔑糊泥作墙,以树皮代瓦,校舍四面通风,无法避风雨。宿舍全是统铺,上下两层,用竹片编作竹床,一个房间住几十个人。尤其日军侵占福州期间,经济来源断绝,每日只能供糙米六小两,以两餐稀粥解饥。在此困境中,有十几位学生病逝,但全体师生仍刻苦求学。当年的洋溪乡亲对福建省立福州初中办学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许多村民腾出房子供学校办学。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当地村民的支持,使这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当年全省会考成绩福建省立福州初中总是名列第一。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大都被保送或考上福高、高工、高商等重点学校,许多同学后来成为高级工程师、专家、教授,其中有我国电机专家戴熙杰、我军儿科专家滕通健等,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纪念这一史实,建纪念碑一座。纪念碑由碑体和基座组成。碑体正面书写:“福建省立福州初级中学纪念碑”,碑高202厘米、宽80厘米、厚17厘米。碑座长105厘米、宽45厘米、高31厘米。
红19师强渡沙溪河战斗遗址位于梅列区列西街道列西村的梅列门右侧。1934年5月27日
红军井位于梅列区洋溪镇上街村凯头。1934年1月,红军东方军在攻打沙县期间,红军东方
碧溪乡农会旧址圆应庵位于梅列区陈大镇碧溪村村头。1934年1月,彭德怀、滕代远、杨尚
洋溪乡农会旧址位于梅列区洋溪镇上街村老街洋溪福音堂内。1934年1月,红军东方军攻打
红7军团19师团部旧址位于梅列区陈大镇砂蕉村布头土堡一民房内。1934年1月,红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