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头底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内至今仍保存着7座清朝时期较为完整的建筑群,包括下厝、中央厝、尾厝等传统民居,宅院之间特意建成互通的“百米长廊”,串起整个家族的脉络。这在很多专家学者看来,都是非常难得的古村落资源。
下厝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季氏在塔头底建造的第一座住宅,为合院式建筑,具有浓厚的明代民居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有三,一是民居屋架相对较矮小;二是使用木质柱础,柱础横纹置放,目的是防止吸水;三是小木雕刻简单朴素,特别是柱头斗拱部分,并无丝毫雕镌,显得十分简朴、平淡。尤其是门楼,并不建在庭院的中轴线上,而建在庭院的左前方,典型的“歪门正厅”的做法。
至第八世季国和时,家底殷实,人丁兴旺。为了安排子孙们的居住,分别在乾隆年间和嘉庆年间建造了“中央厝”“旧厝”和“尾厝”等,这些民居有序地建在后山山脚前,坐东朝西,面田背山,为二进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较大,一般在800-1200平方米。正房为七开间或九开间;左右厢房大多为四开间,也有六开间的。民居宽敞的空间,被乡民们充分地利用起来,庭院中、檐廊下以及后院,堆放杂物、农产品、农具以及圈养家畜。
从塔头底的古民居中完全能感觉到“耕读文化”贴近自然、与原野生气相接的特质。在泰顺,“耕读文化”不仅影响着古民居的建造风格、布局,同时对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塔头底古村落中现存的除了太师椅、药撵、谷砻、打稻谷木桶、米扇、石米磨、石臼等老物件,还有打稻谷、打年糕、竹编、编棕衣、编草鞋等等的民俗活动,无一不体现着泰顺古老的“耕读文化”。
村子建筑错落有致,明清特色的民居还有炊烟升起,充溢着乡野天然纯朴的气息。拂去历史的尘埃,面对檐牙高挑的明清建筑,随处可见的祠堂影壁、石雕花窗,都显示出古村落悠长的不平凡然而静寂的历史,其背后是一则则咀嚼不尽的人生故事,吸引着走进村舍深处,去探寻、去阅读它几个世纪的人文精神。
民俗与文化
塔头底历史悠久,民风朴素,有很多特色的风俗。比如祭祀时祭品的摆法就很特别,塔头底村季氏族人在祭祖时还要请出祖宗画像,挂在太师壁上,为庄重的祭祀活动添加了一份肃穆的气氛。
指头戏:艺人们将木偶头套接在一个布袋似服装上,将一只手伸进服装,用食指操纵木偶头,用拇指和中指操纵木偶的双手进行表演。木偶角色的举手投足、活灵活现,演出场面生动热烈。
交通:
古村位于泰顺深处,多是山地,是浙江和福建的交界处。从雅阳到塔头底可以做当地三轮车,很方便就可抵达,而在当地包车,7人座长安或昌河小面包,一天大约250元左右,普桑一类,大约300-400元不等。
1935年8月初至9月底,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的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九峰乡是泰顺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年11月7日,红军挺进师与中共闽东特
东洋桥,又名文重桥,位于筱村镇东洋村水尾,始建于轻乾隆十年(1745年),屡建屡毁,
1949年2月17日午夜,浙南游击纵队第一支队第一、第三中队和浙南第二县队、第三县队
林秉权(1902——?),又名良恕,留学苏联时改名游策,泰顺县包垟乡林岙村人。在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