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宋大城遗址
位于四望亭路的宋大城遗址博物馆为考古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展示了扬州宋代城池史,为“八五”期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
遗址-宋代扬州城池概貌:五代后周周世宗在唐代旧城的东南隅改筑了一小城,世称周小城,西城门在五代周小城基础上修筑,并一直沿用到清代。附近为五代城墙马面(城墙女墙上的战棚),北宋、南宋的瓮城门道,进出城门的砖铺路可以看出宋代时我国已开始使用砖砌券顶式圆形城门洞,替代了在此以前的木构过梁式方形城门洞,这是因为宋代火药的发明,对作为战争防御功能的城门也是提出了更为坚固的要求。
现今修缮的五代马面高5.5米,虽为局部,但使人想起宋代沈括《攀溪笔谈》中对赫连城马面的记述“极长且密”,“马面皆长四丈,相去六七丈,以为马面密则城不须太厚,人力亦难攻也。”
史载扬州宋代有三城:宋大城、(老城区)、宝佑城(蜀冈上),夹城(笔架山),宋大城的形制为:规整的长方形,城内开十字大街,与四面城门相通,南北向大街,西侧平行一河(汶河,今填平为汶河路),河与南北水门相通。东西向平行街道三条,分别通过太平桥、开明桥、小市桥。相距300-500米。
如今有了原始实物佐证修缮的北宋瓮城、南宋瓮城分别达了4.5米和3.5米,城内空间有400平方米,虽为局部,但如标本范例,毕竟展示了五代、北宋、南宋城池的差异和师承。北宋、南宋瓮城外砖铺路面倒是历史的原状,都是立砖铺地,不仅路牙严整,路面逞中高边低的弧状,且砖与砖之间排列整齐,错落规矩,北宋路面车辙痕迹深凹,路面损坏严重,证明了北宋社会安宁,经济繁荣。南宋路面辙浅,路面平,分明战乱频仍,经济萧条,人口稀少的原因。
扬州科技馆坐落于广陵新城,位于扬州市市民中心广场南侧,主体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于2
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
通运南街16号民居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前后五进,建筑面积490平方米。从南向北依次为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纵贯南北,是一座沟通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文明的桥梁。运河
魏氏盐商住宅位于扬州永胜街40号,为盐商魏次庚住宅,建于清代。大门西向,建筑坐北朝南